




东道主,语出春秋·左丘明《左传·僖公三十年》。其原意是指古时中国民间宴请款留宾客的主人,客人由西来,则称主人为东道主,客人由南来,则称主人为北道主。后来“东道主”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。
关于“东道主”、“东道主人”,不少文人均曾使用。唐朝李白就在《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》中说道:“君为东道主,于此卧云松。”曹雪芹亦在《红楼梦‧第三十七回》中写道:“我虽不能做诗,这些诗人竟不厌俗,容我做个东道主人。”
《礼记》中记载:“主人就东阶,客人就西阶”,这话说的是主客之间的礼仪关系,直指客人必须要坐在西边位置,主人得坐在东边位置。“做东”一词就是由此而来,但对请客的人,与其说“做东”,不如说是“坐”东。
中国古代为何“以东为尊”,这种“以东为尊”的座次礼制,自战国开始,并历经世代传承,而主东宾西这样的礼仪尊卑,亦逐渐注入文化内涵。
一、以东为富
老话说“东富西贵,南贫北贱”,在中国古代,东西南北四个方向,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等级地位。
在清朝学者唐晏的《天咫偶闻》中有“东城富西城贵,北城穷南城贱”。西边是王公贵族云集的地方,清朝的大臣们多居住在此,住在西城的人非富即贵,故称“西城贵”,至于鱼龙混杂、三教九流的穷苦老百姓则大多居住在南北两个方位,自然没办法和西城、东城相比。
二、以东为贵
在中国的礼仪文化中,一直都是“以东为贵”,讲究东为首西为次,从古至今,供奉祖宗牌位的太庙也都是居于故宫东侧,而古代太子居住的地方,称为“东宫”,太子则被称为“东宫太子”。
《礼记》中有“夫坐东面西,妻坐西面东”,丈夫为一家之主要坐在东向,妻子则坐在西向。清朝顾炎武在《日知录》中则记载,“古人之座,以东向为尊”,这些统统都说明了古代宴客的座礼之道。
“东道主”一词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文化,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。它强调了待客之道和主人之责,体现了中华民族热情好客、以礼待人的优良传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