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
说到唐诗宋词,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文人墨客,风流才子,但是我国历史上有一位诗人最为特别,她就是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婉约派诗人李清照。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女诗人,她清丽浪漫的诗词和超尘脱俗的性格,至今被很多年轻人当做学坏的借口,那么真实的李清照到底是怎样的一位诗人呢?
生于书香世家,在父母的宠爱下长大
很多人喜欢李清照的词,既有“知否?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”的凄美,也有“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”的豪迈,还有“只恐双溪舴艋舟,载不动许多愁”的惆怅,到底是怎样的家庭,才能培养出这样一位了不起的才女呢?
我们很多人印象中的李清照是忧郁的,是孤独的,甚至有点凄惨。其实从李清照早期的诗词我们可以看出,李清照的家境很好,她的父亲是宋朝时期的一个京官,虽然在李清照出生后,她父亲因故被贬。但是父亲对于李清照的喜爱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,反而十分重视对李清照的教育。
据史料记载,李清照的父亲是大文豪苏轼的学生,母亲也是当时宋朝状元的后代。用我们现代的标准来看,李清照的家庭属于中产家庭,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。能够出生在这样的家庭,真可谓是赢在了起跑线上,因此李清照从小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。加上父母的潜心培养,使得李清照在年少时就以一首《如梦令》,在当时的文坛一鸣惊人。
醉酒创作传世佳作
《如梦令》中有一句词是这样写的“常记溪亭日暮,沉醉不知归路”,从这句词中我们可以发现,作者李清照是在傍晚且喝了酒后写的一首诗。很多人会很惊讶,李清照生活在女子地位最低的宋朝时期,当时男尊女卑观念最为严重。宋朝的女子都要严格遵守三从四德,别说去湖上泛舟喝酒,就是出家门都十分困难。那么李清照为何能如此潇洒自在地泛舟饮酒作诗呢?
李清照的父亲虽然世族大家出身,但是从对李清照的培养来看,他的观念十分前卫。他没有遵从女子无才便是德,而是亲自教女儿读书识字,并且还为她专门请了两位老师。李清照受父母亲的影响,从小就饱读诗书,琴棋书画无一不通。
从李清照早期的诗我们可以看出,李清照不同于当时墨守陈规的大家闺秀,她早年的诗词风格大多比较豪迈,例如:“九万里风鹏正举。风休住,蓬舟吹取三山去”。这是因为李清照的父亲没有用三从四德来要求她,而是让她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下长大。所以李清照才能够忌惮地在外面泛舟饮酒作诗。
据说,李清照有一次在湖上泛舟,边欣赏湖中美景,边饮酒,一时兴起,竟然忘了时间。夜幕降临,凉风吹来,将李清照得酒意吹醒了半分。望着暮色下的湖面和被船桨惊起的欧鹭,李清照瞬间灵感四溢,当即写下了“争渡,争渡,惊起一滩鸥鹭”的名句,《如梦令》让李清照在宋朝文坛一鸣惊人,当时很多文坛大家都对这位才女的妙笔赞不绝口。
李清照的经世之才,并不应该作为当今少女叛逆的借口
当今很多年轻人喜欢李清照,觉得她离经叛道,酗酒叛逆,很有性格。虽然从她的很多诗句中我们了解到,李清照确实很喜欢喝酒,也跟当时社会中的女子有很大的不同。但是古代社会的年龄和我们现代不同,李清照成名时虽然只有16岁,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20岁左右。可见当时李清照已经成年了,并且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天才诗人。李清照之所以能够留下那么多旷世之作,与她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。因此,我们不能只是片面的去评价一个惊世才女,也不应该盲目地去学习和效仿她。
如果没有不羁的性格,或许就不会有“天接云涛连晓雾,星河欲转千帆舞”等大气豪放的千古名句传世。如果没有离经叛道的性格,或许就没有“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”的豪迈之作留存。因此,我们应该从正面的角度去欣赏她的作品,而不是把她当做自己学坏的借口。
其实李清照的很多作品都透露着忧郁和悲伤,这跟她后半生的不幸遭遇有关。李清照18岁嫁给了自己一生中最爱的人,他就是赵明诚,婚后的李清照过了一段短暂的幸福生活。
之后丈夫不幸病逝,国家灭亡,她收藏的书籍也因长年的颠沛流离被毁。接连的打击让她变得忧郁,所以她后期的很多作品中都透露着无尽的悲伤,加上文人本性多愁善感,李清照想着这颠沛流离的生活,痛失爱人的痛苦,亲人逐渐逝去的悲伤,使得她越来越忧郁,越来越与社会格格不入,最终抑郁而终。一代才女,最后却以悲惨的结局收场,实在令人叹息。